针对奥斯汀发言中指称所谓中国军队不专业的拦截行动,景建峰表示,南部战区已就此事公布真相,是美方侦察干扰在前,中方依法处置在后,中方坚定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所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。
今年一季度,绵阳经济增速达8.5%。02:03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王丁 任硌 韩洁 江毅治蜀兴川,气象万千。
2021年6月,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——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,成都成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城市,开启西南腹地通向国际国内数百个城市的空中新走廊。2021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成为中国交通四极,推动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,加快建设交通强国。在全力谋发展的同时,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。国内面板行业龙头京东方在川渝地区投资超2000亿元,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、智能穿戴等消费类终端电子产品的AMOLED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,3条AMOLED生产线分别位于成都、绵阳和重庆。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主机设备研制均在四川完成,创造了国内最长等级1828毫米转子末级叶片、世界在制最大尺寸和重量的核电汽轮机转子、世界在制最大核电汽轮机汽缸等一系列纪录。
每年冬天,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红嘴鸥不远万里来此做客,鸥鸟翔集、水清鱼跃、人来人往。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小军说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,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。
宁德翻山越岭,体味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,还有三言中的警句箴言……新故相因、道理相承,人民领袖深沉的人民情怀、笃定的人民至上理念,植根历史的中国,也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结合。党的二十大后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,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,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,古为今用,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。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,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,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(六)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,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,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。
正定走村入户,感悟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,也是世界的。(二)文者,贯道之器也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。
回望历史,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,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,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,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。——今天,中国人民更加自信,前进动力更加强大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,不仅要在物质上强,更要在精神上强。
文化如水,浸润无声。进入新时代,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、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,全方位、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、价值理念、鲜明特色,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提炼了一系列内容丰富、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,构筑了绵延中华民族历史、纵贯民族复兴进程、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精神谱系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。凯歌而行,不以山海为远。
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,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,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: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,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。(一)这样的使命贯通历史、现在和未来——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、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,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、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,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。—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《复兴文库》作序,发出坚定历史自信、把握时代大势、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,是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共鸣。
这是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航道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,蕴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…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,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,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、人文精神、道德理念,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,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,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。
2023年5月,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。时与势在我们一边,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,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。
2021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,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?如果不是中国特色,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?…………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走向何方?中国到了今天,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,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、为民族立魂的工作,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,指出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。
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,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,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,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增强文化自信……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、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,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,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,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,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这是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,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。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,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,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,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。
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,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,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,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。数千年传承不息、一代代薪火相传,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,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。
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,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,深刻把握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、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、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、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四个意识、坚定四个自信、做到两个维护,坚定历史自信、增强文化自觉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,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,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、文化凝聚力、精神推动力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,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、中华精神,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。时光定格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,更彰显中华文化、中国精神的奋发昂扬。
三年多抗疫何其艰苦卓绝,大战大考何其惊心动魄。结晶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的历史河床之上,蕴藏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之中,中国精神必将在复兴征程上不断发扬光大,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天行健、如地势坤。难以忘记,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礼序乾坤、乐和天地,请党放心、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。一条陆路,一条海路,2013年秋,在世界版图上,两条始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壮阔而恢弘,绵亘万里的古丝绸之路重现世界视野。
以奋斗扬志气,书写复兴伟业的新篇章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只有植根本国、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,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。
2021年3月,武夷山九曲溪畔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,看到墙上国以民为本,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朱熹民本思想经典论述,驻足凝视良久。经济发展了,但精神失落了,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?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中,在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中,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‘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中,莫不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,也莫不印证着这样的判断——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,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,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。
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,既需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更需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让珍贵文物活起来,让经典古籍火起来,让城市留住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,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,眺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,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,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,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,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